一、养生的关键究竟是什么?
所谓关键,是门闩或关闭门户的横木,比喻事物最重要的部分或者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。
在我国进入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时期,在全民养生健身的时代里,涌现出了多种多样、五彩缤纷的养生与健身理论、方法、措施、技术,为中年人、老年人、长寿老人的健康与长寿发挥着重要作用,但也呈现出良莠不齐、眼花缭乱的不足。因错误养生、过度养生、不适合自已养生等等问题,导致有的中年人、老年人、长寿老人不知所措,甚至反遭养生健身所害。
鉴于此,我在研究生命第二春过程中,已先后针对性的在《生命第二春》平台上,发布了《养生的重点不是养》、《健康与长寿的正道是什么?》、《健康与长寿从哪里来?》、《养生的“根”非饮食非运动》、《除“生死”大事之外都是小事》、《奇:无龄感是什么样的?》、《活在当下,活出生命质量魅力》、《微循环九式》、《怎样理解生命第二春》等等专题文章,对养生养寿健身的重点、关键点、难点、误区、陷阱等进行了论述,在推广、普及生命第二春研究成果中,起到了一定的正本清源作用,受到中年人、老年人、长寿老人们的欢迎和赞赏。
今天,再对我国哲学家、思想家、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养生观、养生法,用生命第二春的视野与方法,阐述养生的关键究竟是什么?帮助大家理解、把握老子养生的思想、理念、思维、方法,进而更好的理解生命第二的顺合自然,道法自然之养生关键。
大道至简,是众所周知的终极真理,也就是说大道理(基本原理、基本方法、基本规律)是极其简单的,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讲明白,是抓住要害的少而精的东西。
关于老子的养生观、养生法、养生术,古今中外也有许许多多的研究、解释和应用,甚至已有众多版本、众多观点、众多理解。这里的顺合养生观及顺合养生法,是应用《生命第二春》理论,借鉴有关专家、学者、养生爱好者等的成果,对老子养生思想、养生理念、养生方法进行的崭新诠释,欢迎讨论、交流和批评。
二、老子顺合养生观及顺合养生法
第一,顺合自然,努力做到自然而然
人,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,其基本属性是自然性,尊重人的自然属性,就是敬畏生命,珍爱生命。因此,养生养寿就应该也必须从自然中寻找、探求。注意,养生养寿的秘诀在自己不在别人,在内部不在外部。
老子说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也就是说,在大自然(宇宙)的人、地、天、道四个组成部分中,人、地、天易于理解,而“道”理解有一定难度。
老子讲的“道”有两层含义,一是最小的道,即万物之道,构成人、地、天、道的道;二是最大的道,即宇宙万物的道(含前述最小的道),这个道就是大自然。
也就是说自然就是道,大道就是大自然,大道包括人、地、天、道,“道法自然”中的“道”是小道,且是最小的道,人、地、天、道都是自然,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总和,都是小道,都必须遵循大道,都要遵循大自然即宇宙的规律。
然而,处在城市之中的现代人,尤其是大城市、特大城市中的人们,坐汽车、乘公交车、乘地铁、开汽车,在一座座高楼大厦中穿梭,加之物质生活进步太快,致使人们一天天的不知不觉的脱离自然、远离自然,甚至不同程度的违背自然,从而遭到大自然的“惩罚”,身体一天天的变弱变差,各种各样的慢性病不请自来。
所以,特别倡导、鼓励和提醒注意、重视顺应自然、顺从自然、融入自然、融合自然,最好做到自然而然,坚持修心养性,自觉适应自然界变化规律,敬畏自然界这个人类生命的源泉。
第二,以德延年,“死而不亡者寿”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三章中指出:“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寿”。这里的“亡”是忘记的“忘”,不是以一个人活多少岁来论长寿与否,而是指活出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,活出了生命的灿烂、美丽、帅气和辉煌。
因为“亡者忘也,其道犹存。”在一辈子中所立之德、所立之功、所立之言,均是公认的“三不朽”成就,均会世世代代地滋润着人们。用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,永垂不朽,万古长青。
生命第二春的核心是定力和有事做;内在是底气、志气、骨气、正气;秘诀是健康、力量、意志、知足、格局。生命第二春这三方面的内容,所涉及的都是养生养寿者的内在,也就是说眼睛不是向外看,而是回归到自身,审视自己的身心是否合一,只有身心合一,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。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十章中指出“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?”努力让精神和身体结合在一起,注重意识和身体的融合,认识自己的内在世界,静下心来,以静为正,以静养生,以静养寿,以德延年,用积极乐观情绪,净化思想,宁静心灵。
老子修身养生六字是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。所谓“致虚极”中的“致”,是达到的意思。“虚极”,是把灵魂放空,空到不能再空为止。“致虚极”,是要求人们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放下,使大脑一片空白,人世间一切概念,包括生死、荣辱、得失、祸福全部化为乌有,完全融入自然之中。
所谓“守静笃”中的“守”是守护或坚守之意。“静笃”,即灵魂宁静到无声无息,一切外物皆不能干扰自己,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。此处的“静”与空,本质上并无不同,空极则静,静极则空。
关于养生的”干”与“不干”,老子善于讲不干什么,孔子则善于讲应该干什么,将两者思想结合起来,就是一种完善。
老子強调“少言多行”,行动才是改变人生的利器。聚焦目标的行动,才更有力量。坐而论道,上嘴唇一碰下嘴唇,说得天花乱坠,那也是纸上谈兵;墙上画马不能骑,镜子里的烧饼不能充饥,用脚踏实地的劳动,去春种秋收,去建功立业,才是真正的王道。
第三,永驻青春,“抟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”
生命第二春作为心理青春,不是每个中年人、老年人、长寿老人都拥有的,既使拥有其时间长短、品质高低也不一样,中年人、老年人、长寿老人能否永远像青年那样朝气蓬勃、充满活力、意气风发,保持生命第二春的年轻态、无龄感特征,保持充实、幸福、快乐状态,就要牢记并践行老子的这句话。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十章中说:“抟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”意思是说,聚集精气致力柔和,能象婴儿一样吗?如果中年人、老年人、长寿老人能保持婴儿心态,能象婴儿那样精神专一,象婴儿那样精气和谐,就永远不会老。
从前,很多人莫名而来拜会老子,求问修道养生的方法。
“请问我要怎样才能达到养生的至高境界呢?”
老子回答说:“养护生命的规则,就是随顺应合,听其自然。”
老子接着说到“我有三宝:
一曰柔慈量力而行;
二曰俭约去贪去欲;
三曰不敢为天下先,顺时而动。
这就是养护生命的方法。”
老子认为,任何欲望都会摧毁人的心智,不利于养生,更不用说追求成仙,这种不切实际的妄想了;任何灾祸,没有比不满足更大;任何罪过,没有比贪得无厌更过分;知道满足的满足,才会得到真正的满足。
那些执着的寻仙者,带着过分的欲望,逆天而行,背道而驰,他们的每一次努力,只能离天道越来越远,最后也只会剩下令人扼腕或贻笑大方的故事。身病好治,心病难医。那些所谓的仙丹,所治疗的均是心病。
千百年来,外在无穷无尽的欲望,诱发着人们对生命无限的贪念,却偏偏的忽视了一些简单的根本。老子说过,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,才是得道的秘诀。养生养寿,不仅要戒贪、戒欲、戒名、戒利,而且戒之有度,恰到好处。
人们的心脏、肠胃、肾脏、肝脏及血液循环等器官,不受人们的意志控制,而肺脏这个与自然界相通的脏器,也就是呼吸则可以人为控制。人们通过控制呼吸,使人体的整个节奏放慢,让人体进入到安静的状态。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中,拿出一段时间,让自己属于婴儿期,抟气致柔,然后再回到生活工作中,再回到社会中,就更有力量。这就像水一样,柔起来比任何东西都柔,刚起来则力量強大无比。
三,思维自然,持之以恒地养生养寿
老子说,人世间身体健康能正常生存者,仅十分能占三分;
由于饥饿无食,寒冻无衣,疾病流行,战争频繁,山崩地陷,水火之灾等原因,死于非命者,也有十分之三;
由于过分注重养生,补品太多,欲望不少,只知做加法,不知用减法,养尊处优,饱食暖衣,悦娱声色,闲适安逸,甚至服食药饵,厚养其生而伤身损命死亡者,也有十分之三。
真正善于养生者,行走于山林之间,不会碰到猛兽而被伤害,能循守大道,顺乎自然,顺而虚静寡欲,无害物之心而物也不得害他,最后尽其天年者,仅有十分之一。
也就是说,只有那些顺应自然,融入自然,尊重人的自然属性,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,人体形神和谐,身心和谐的“三个和谐”者,才是真正的健康长寿之人。
换句话说,养生的关键不是养而是顺,顺合自然,道法自然。
这也是生命第二春养生的关键。让我们振臂高呼生命第二春口号:
年轻,年轻,永远年轻!